關于續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志(2006~2010)》的議案
2012年11月07日17:12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志(1949-2005)》把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從開始形成到21世紀的數十年間所經歷和發生的重要事件進行了梳理、匯集成冊,使完整的專業歷史留存于世。對于社會各界研究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了解行業概貌,擬定發展規劃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以后的“十一五”期間,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不平凡的世界經濟危機考驗,行業面貌出現巨大變化和驚人的進步。為了盡可能及時、如實記錄這一段歷史,反映業內40萬職工在這一偉大歷程中的貢獻,展示行業發展的成就,總結經驗,找出差距,以促進行業進一步發展,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決定繼續組織《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志(2006~2010)》的編纂。
本次《行業志》編纂機構設置、入志企業遴選、初稿交送時間以及編撰提綱詳見協會[2012]61號“關于組織編纂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志(續編)的通知”及《編志說明》。
請大會審議。 國工機協[2012]61號 各有關單位: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志(1949-2005)》業已出版發行。該志書的權威出版發行在行業內引起巨大反響,它不僅提升擴大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也使行業內眾多企業改革、發展的歷程于史書留跡;它是行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催動著中國工程機械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健康發展。
2005年以后的“十一五”期間,本行業經歷了不平凡的世界經濟危機考驗,行業面貌出現巨大變化和驚人的進步。為了盡可能及時、如實記錄這一段歷史,反映業內40萬職工在這一偉大歷程中的貢獻,展示行業發展的成就,總結經驗,找出差距,以促進行業進一步發展,決定繼續組織編纂《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志(2006-2010)》。
現將編纂相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機構設置
1.編輯委員會組成
主任委員兼總編纂:祁俊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筆畫)
王民王子光王志中王曉華蘇子孟李新炎李鶴鵬何清華
楊建川張秀文張德進趙禮敏陳玲梁穩根詹純新
主編:蘇子孟
副主編:張金興尹曉茘
總顧問:韓學松
2.行業志編纂辦公室(設在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
執行主編:張金興
執行副主編:高衡楊懋倫
辦公室聯系人:楊懋倫
電話:022-26899851-603(8:30-12:00,13:00-16:00)
郵箱:gcjxzhi@sina.com
通信地址:天津北辰科技園區華實道91號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
行業志編纂辦公室(郵編:300409)
二.資料匯集
1.資料內容:需要匯集的行業志相關內容見附錄《編寫說明》。原則以2006年—2010年階段的事件為主,也可增加對2006年前資料的修正、補充。
2.各入志企業將本單位的史志資料編寫初稿后,于2013年4月底前將電子稿(word格式)發送至行業志編纂辦公室。
3.工業協會各分會、各工作委員會負責組織匯輯本專業系統的史志資料,編寫出本專業史初稿,于2013年6月底前將電子稿(word格式)發送至行業志編纂辦公室。
4.行業志編纂辦公室在必要時將通過對重點企業、有關分會和工作委員會進行調研和組織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核實數據、征集意見,屆時請各有關單位予以大力支持協助。
三.工作進度安排
1.基礎調研與資料準備:2012.11-2013.6
2.初稿征集:2012.11-2013.6
3.編纂:2013.5-2013.12
4.審定修改:2014.1-2014.6
5.出版發行:2014.7-2014.10
四.經費
1.編纂經費包括:行業志編纂辦公室辦公費、調研費、稿費、出版、發行費用。
2.經費來源: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在行業內募集。
五.出版、印刷、發行
1.規格:大16開銅版紙精裝。
2.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3.發行:初定2014年6月向社會發布征訂單。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
2012年11月1日
附錄: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志(2006-2010)》
編寫說明 本次續編行業志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組織領導,由協會各分支機構、行業各主要企業、特約高校、特約撰稿人等提供相關初稿。為了提高續編質量,經研究對修志原則、特點、體例及初稿征集等作如下說明。 1.修志原則
(1)歷史跨度。《行業志》的記述定在2006-2010年歷史時期。
(2)重微兼宏。“微”指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具體事實,而“宏”則是相關的國家大政方針。對前者全面詳細記述,而對后者則點到為止。
(3)橫排豎寫。按門類編排章目為橫,以時間順序依次記述為豎。
(4)述而不論。這是“志”與“史”的分界線。《行業志》是工程機械行業發展重要事實的真實客觀記錄,并非揚褒抑貶的史學論著。
(5)群策群力。為了體現“大行業修志”的原則,編者必須充分吸納工程機械行業廣大用戶、企業、代理商、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等領域眾多人員提供的信息,廣泛搜集資料,盡可能掌握全面情況。在編纂的全過程中,要及時聽取行業各界人士的意見,力求《行業志》的內容達到真實、客觀、清晰、全面的要求。 2.志書特點
(1)資料性。要求內容全面完整,記述詳細明確。
(2)連續性。要求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一次續修,始終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新鮮性和連續性,及時對本行業史實進行收集與記錄。
(3)綜合性。全方位地展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情況,從不同角度記錄本行業的全貌。
(4)專業性。《行業志》充分體現工程機械行業的個性和特點,同時也記錄它與行業外部大環境相適應而發展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3.志書結構、體例
(1)結構分為篇、章、節、目等四個層次。內容包括綜合、施工、專業、企業、市場,技術、教育、管理、人物、國際化、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等11篇;文末附有行業發展的相關統計數據和大事記等資料。(詳見附件:《行業志編撰提綱》)
(2)稿件文字按第三人稱敘述。記錄5年內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簡述經過。提倡圖文并茂。確切的數字資料,可用圖表來表達的,就盡量減少文字敘述。
(3)編輯體例
篇名占一頁。章節標題居中。章節序號采用中文數字。章標題用小2號黑體,節標題用小3號黑體。正文內容用小4宋體。章標題上下空3行,節標題上下空2行。表題文字用5號黑體,表格內文字用5號宋體。圖表注用5號宋體。
(4)編輯要求
四個連續:每個章節的序號、圖號、表號、頁碼要連續。
六個統一:格式、層次、名詞術語、符號、代號、計量單位要統一。
六個對應:目錄與正文標題、標題與正文內容、文與圖、文與表、呼應注與注釋內容、圖字代號與圖注、文中前后內容要對應。 4.初稿征集
(1)協會各分支機構提供各專業志初稿,內容包括:會員組成、成員數及活動,主要業績及行業發展情況。
(2)各相關工作委員會(分會)負責編寫下列內容:
①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提供:“標準化工作”編撰初稿。包括標準制定與修訂成果統計。與本行業有關的各專業標準化委員會的工作范疇、5年活動概要。
②質量工作委員會提供:“質量工作發展狀態”編撰初稿
③檢測技術工作委員會提供:“檢測技術工作發展狀態”編撰初稿。
④學術工作委員會提供:“知識產權及科技工作發展狀態”編撰初稿。
⑤用戶工作委員會提供:“用戶工作發展狀態”編撰初稿。
⑥信息工作委員會提供:“行業信息工作發展狀態”編撰初稿。
⑦代理商工作委員會提供:“市場篇”編撰初稿。
⑧工程機械租賃分會提供:“現代服務業”中有關租賃工作內容編撰初稿。
⑨施工機械化分會提供:“施工機械化篇”編撰初稿。
⑩維修與再制造分會提供:現代服務業延伸及產品生命周期的資源循環利用。
(3)入志企(事)業單位
入志企(事)業單位由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各分支機構推薦,總會確認。入志企(事)業單位負責提供專業篇編撰初稿。
①范圍:工程機械主機企業、配套件企業、代理商企業、租賃與維修企業、科研院所。包括國有、私有;獨資、合資;內資、外資等不同資本成分。
②選取條件:
主機企業:截止到2011年底,全年銷售額達到100億人民幣以上的行業企業以及專業領域代表性企業。
配套件企業:為該產品領域中的銷售前3名企業。
施工企業:為有影響的、營業額為本行業前3名企業。
科研院所:代表性科研院所
③特殊條件:在企業社會責任、技術創新、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成績,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者;關注具有專精特新技術的典型企業和成長型典型中小企業。 附:初選入志企(事)業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主機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集團公司、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龍工控股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成都神鋼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杭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配套件企業名單: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馬鞍山方圓回轉支承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恒立高壓油缸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企業:待定 附件: 《行業志編撰提綱》 首語:作者根據實際情況作簡要總結概括 一.綜合篇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工程機械行業規模
政府支持與引導,國家戰略規劃,四萬億投資影響。
宏觀概述五年來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脈絡、規模及企業的進步。
行業協會、分會管理水平的提高對促進行業發展的作用等。
第三章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
行業國內外地位的提升及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四章工程機械產品類組的發展與延伸
第五章企業成長迅速
各專業、企業的發展與進步。
第六章工程機械市場的發展
第七章工程機械技術進步加快
技術、標準提升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進展,以企業為中心的創新體系建設。
第八章工程機械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雙翼齊飛
第九章現代化管理與行業協會
第十章工程機械行業國際化步伐提速
政府的鼓勵與支持,行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作為,企業國際化發展。
第十一章先進的文化自覺與社會責任
行業文化的形成、發展,行業精神文明建設與行業社會責任的擔當;
第十二章工程機械行業人才輩出 二.施工機械化篇
第一章概述
施工機械化水平提升的標志(到“十一五”末的水平)。
施工工藝、材料的發展促進施工機械的科技進步。
承接國內外大型工程國產工程機械的表現。
搶險救災,應急救援。
第二章五年的主要成就
第一節基礎工程
第二節吊裝工程
第三節工業建筑
第四節住宅與公共建筑
第五節橋隧施工
第六節水利水電和礦山工程
第七節公路施工(高速公路、國道、等級公路、農村道路)
第八節搶險救災實踐
第九節援外工程
第三章施工新技術的發展
要點:施工工藝、工法的改變,施工設備的改變
第一節土石方工程施工
第二節基礎工程施工
第三節混凝土工程施工
第四節鋼結構工程施工
第五節吊裝工程施工
第六節地下工程施工
第四章典型工程施工實例
典型工程施工實例主要根據“十一五”期間實際情況,選5~7個涉及能源,公鐵路、建筑、采礦等多個領域建筑工程實例,分別從工程概況、施工特點、所用設備等方面給予錄述。
第一節漢江蜀河水電站建設
第二節高鐵新項目
第三節新建高速公路
第四節南水北調工程
第五節大型采礦工程
第六節大型公共建設(城市地鐵、奧運場館建設、世博會等)
第五章施工企業的設備管理
第一節管理體制的發展
管理體制為適應施工實踐而進行的改革。
第二節設備管理新模式、新技術
第三節設備維修體制的發展
第四節設備技術改造 三.專業篇
注:第二章至第二十一章的各工程機械專業章中擬包括以下五節內容:
第一節五年發展的主要成就
第二節生產發展
含生產規模、經濟指標、新品市場占有率等。
第三節技術進步
含研發的新品、技術中心、檢測中心、專有技術、專利率等匯總資料。
第四節國際化及進出口狀況
既包括國內企業向外發展,并構、建廠,也包括主要產品外資企業進入國內的投資、建廠、市場占有數據與情況。
第五節主要制造企業的發展
本專業主要企業變化情況。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挖掘機械(含液壓挖掘機、機械挖掘機、斗輪式挖掘機和輪斗式挖掘機等)
第三章鏟土運輸機械(含裝載機、推土機、平地機和鏟運機等)
第四章工程起重機(含輪式起重機、履帶起重機等)
第五章工業車輛(含機動工業車輛、非機動工業車輛等)
第六章混凝土機械(混凝土攪拌機(樓、站)、攪拌運輸車、輸送泵(車)等)
第七章路面與壓實機械
第八章筑路機械
第九章鑿巖機械與氣動工具
第十章建筑起重機械(含普通塔機、自升式塔機、桅桿式塔機等)
第十一章樁工機械(含打樁機、壓樁機、強夯機、旋挖鉆機等)
第十二章混凝土制品機械
第十三章鋼筋及預應力機械
第十四章裝修與高空作業機械(含高空作業車、消防車等)
第十五章停車及洗車設備
第十六章市政與環衛機械
第十七章軍工專用工程機械
第十八章工程運輸機械
第十九章掘進機械
第二十章電站專用工程機械
第二十一章工程機械專用零部件(主要配套零部件)
四.企業篇
注:第一章為概述。后續各章為每個企業自成一章,每章至少包括如下五節內容。
第一節企業發展簡介
1.企業發展狀況:反映其規模變遷、組合、兼并、拆分;企業治理模式(國營、家族式、股份制等);
2.經營狀況:主要經濟指標、主要產品市場占有率;
3.管理狀況:生產、財務、人事、技術、質量等管理制度改革;
4.企業領導層變化:正副董事長、正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黨委書記、工會主席;
5.突出貢獻者:本企業獲工程機械行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人物傳記;企業在5年內的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名單(出生年,工作單位,職務,所獲榮譽,簡述事跡)。
第二節產品發展
1.五年內推出的新產品品種型號
2.主要產品產量
3.產品出口與配套件進口狀況。
第三節技術發展
1.國家及省級技術中心狀態:
架構、規模、科研實驗設備、研究能力。
2.企業投資技術進步:研發投入;生產設備條件、工藝技術條件等技術提高改造投入(指非重復性規模投資);改進實驗室試驗條件投入;增強研發技術隊伍等。
3.成果: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發展基金項目及完成狀況;研發的新技術、新工藝(獲專利);采用的新材料、新結構;引進再創新的專有技術;專利統計。
4.歷程:敘述技術發展、產品發展歷程等。
5.人才培養: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本土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的吸引與培養;參與(協會組織)行業技術員工培訓與能力等級考核。
第四節國際化成長
1.投資規模擴張:國內企業對國外的企業兼并、海外建廠;
2.技術發展:建立海外研發中心與產品開發特點;為開拓國外市場,如何應對必須跨過的技術標準門檻、民族風俗門檻、法律門檻。
3.市場成長:出口市場銷售與服務網絡分布;銷售產品業績;涉外機構人員設置情況;國外直銷;
4.資本運作:國內上市、香港上市;融資租賃的興起;
第五節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
1.企業文化的發展:企業愿景、價值觀,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建設活動。
2.企業社會責任:發表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情況。
3.企業可持續發展:創新、文化、制度、核心競爭力、要素(人力、知識、信息、技術、領導、資金、營銷)可持續發展戰略。
4.危機處置:企業針對國家重大事件、重大災難,針對金融經濟危機的對策。(應對汶川、玉樹地震等社會災難的救助;面對奧運、世博會等大規模國家社會活動的反映;針對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經濟危機采取的企業策略與對職工及社會的責任;)
5.重大事故處理與警示:五年內企業及產品市場中發生的,涉及到環境保護、人身安全、員工與企業關系等事件。 五.市場篇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國內外市場發展綜述
第一節工程機械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
第二節“十一五”期間市場特點
第三節從工程機械保有量的增加看市場發展
第四節國外市場狀況及對我國的影響
第三章擴大的內需
第一節西部開發及工程機械應用實況
第二節振興東北對工程機械的影響
第三節崛起的中部市場
第四節東部沿海地區始終是工程機械應用的極勝地
第四章進出口市場
第一節概述(“十一五”進出口總結概述)
第二節2006~2010年間出口情況述評
第三節進口的組成分析
第五章現代制造服務業
第一節代理業的發展
第二節代理商網絡的形成和發展(數量、作用)
第三節中國工程機械代理制存在問題及展望
第四節“十一五”租賃與舊機市場發展實況
第五節“十一五”期間維修與再制造市場概述
第六節維修企業的資質認證
第七節“工程機械維修與操作工”國家標準出臺
第八節維修市場的發展
第九節總結述評 六.技術篇
第一章概述
第一節技術發展的特點
以企業為中心的科技創新體系。工程機械技術5年發展特點:國際化、生產管理及產品技術信息化、新材料應用;產學研合作發展
第二節科技成果
5年中行業內企業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第二章工程機械科研機構
第一節概況
30年經濟改革后,市場經濟中運行的技術科研工作載負者:面對全行業的國家級的專業機構:試驗場、天工院的檢測中心;國家5年中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高校有關專業科研力量與重點實驗室。
科研方向與科研項目的確立。
共性技術研發短板現狀。
第二節以企業為中心的科技創新體系
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架構、規模、科研實驗設備、研究能力。
第三章工程機械行業技術進步
第一節產學研結合的國家科研戰略
第二節科研成果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簽約科研項目;新產品開發項目;基礎科研項目。
獲得國家、省部級獎項目
涉及范圍:信息化、智能化、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
第三節行業信息交流
行業信息工作發展狀態;
國內外專業展會:國外,全國、地方不同規模;專業性與綜合性不同展會構成。
媒介:征集涉及工程機械專業的各報刊、雜志、網站提供本身入志信息。
第四章知識產權與標準化工作
第一節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工作的發展;專利統計
涉及工程機械知識產權的官司
第二節標準化工作
1.標準制定與修訂。
2.各企業為開拓國際市場,跨過歐美標準等技術門檻的措施。
3.與本行業相關標委會:工作范疇、5年活動概要。主要有:
鑿巖機械與氣動工具、起重機械、建筑施工機械與設備、連續搬運機械、土方機械等。 七.教育篇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工程機械專業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全日制大學(2006-2010年在校生人數及構成,非全日制學校的學生人數與構成。下同)
第二節職業教育(企業的技工學校,企業的入職培訓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在職教育、技能比賽等。)
第三節專業培訓(職工專業技術等級培訓及考核)
第三章專業出版物與教材
第一節高校通用教材出版與應用情況
第二節教學參考書出版情況
第三節應用研究類專業圖書出版情況
第四章高校的專業科研工作
第一節“十一五”期間的新發展
第二節主要研究成果及獲獎情況
第三節成果轉化
第四節基礎理論研究及應用情況
第五節產學研結合的新成果
第五章工程機械繼續教育
第一節“十一五”期間的新發展
第二節走出去、請進來
高校開門辦學;協助企業辦學;委托培養。
第三節職工教育與業余教育
第六章工程機械類專業學科帶頭人
重點院校、工程機械類專業建設與發展(吉林大學、同濟大學、長安大學、太原科技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河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等)
八.管理篇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企業管理的提高與進步
第三章工業協會管理概況
第四章各分會管理概況
九.人物篇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行業終身成就獎
第三章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十.國際化篇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國際化成長概述
第三章國內企業對國外的企業兼并、海外建廠。
第四章建立海外研發中心與產品開發特點。
第五章國外市場銷售與服務網絡分布
第六章資本運作,國內上市、香港上市;融資租賃的興起。 十一.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篇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行業與企業文化的發展
第三章行業與企業社會責任
第四章行業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第五章危機處置
第六章重大事故處理與警示 附錄
A.統計表(2006-2010)
B.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大事記(2006-2010)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