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叉副總裁徐利達在“創新、超越、拓展國際市場論壇”中精彩發言
2013年11月29日21:41
杭叉集團是生產叉車的企業,原先是國有企業,在2000年改制成民營企業,改制之前,杭叉的銷售量一直在2000臺或2000臺不到,大約有10年的時間,從改制2000年到現在2013年,杭叉的銷量今年預計在75000臺左右,為什么增長這么快呢?一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二是物流行業快速發展對叉車行業是一個機遇。
另外,圍繞論壇主題創新也說一點體會。杭叉集團在創新方面有以下幾點舉措:
第一、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因為前面講了兩千年改制,我們作為杭州市的第一個試點企業也是一個機會,體制上面。
第二、機制創新
有這個體制創新,你的機制怎么創新?機制上面里面又有很多的內容,可能有分配的,有用人的,還有股權的等等。
第三、產品創新
因為杭叉最早的產品根據以前的行業的分工,通過這么多年,我們的產品等等的產品,我想產品創新不僅僅是系列燈的增加,還有更多的東西,里面有技術方面的等等。
第四、合作創新
合作創新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杭叉跟供應商怎么合作?二是杭叉跟經銷商怎么合作?三是杭叉同全球叉車同行怎么合作?因為同行之間都是競爭,但是從這幾年的體會來講,是有競爭、有合作的。杭叉跟世界前幾強叉車企業合作。
第五、理念創新
理念創新是一個理性的經營,理性經營怎么理解呢?因為各個企業銷售量每年增長多少,這個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在去年幾各行業的會上也談到企業怎么健康的發展?這個是關鍵,只有持續發展,企業才能有生命力。所以,理性的經營包括價格方面、應收款方面等,這里告訴大家的數據,杭叉的應收帳款到10月底,大約是占到企業的全年銷售額的6%左右。
國外的信用證問題都不大,應收款往往都是國內,對于國內同行來講,可能情況都差不多。另外,杭叉的銷售量比行業的平均水平略微高一點,但不是最高的,在行業里面,今年企業增長不是杭叉最高,但是杭叉同比效益增長在30%往上,這是杭叉經營方面取得的成績。
關于海外市場,叉車每年出口量還是比較大的,中國的叉車已經占到全球的30%左右,是比較權威的這么一個量,杭叉出口量連續八年增長,但是現在出口難度也越來越大,除了高層論壇上面也談到這個事情,怎么說呢?雖然不是WTO這個里面的東西,也是一種變相的,也是這些國家,認為開放都是用這些的。所以出口確實也挺難,雖然每年都在增長,外向多能,老是抱怨杭叉價格高過他們,但是杭叉其他方面做的好,產品、質量、服務都好,不一定是價格比其他同行高一點點,一定不能賣,這個觀點必須要有,所以說現在面臨的國外的叉車,估計工程機械,其他的行業也會有,因為工程機械的企業實力比較強,國外研發中心、制造基地比較多。叉車現在也有一些國家,確實對本土生產,占多少量的比重,一個車本土比例占多少,當地國家有自己的政策,這樣讓進口的話,設備成本就不一樣了。所以說也有一些經銷商為這方面動腦子,這確實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包括現在貨幣問題,目前,可能還沒有實力到全球都去開制造工廠,因為畢竟在工程機械行業里面叉車是小的,這個行業是不大的,所以目前還是自己能夠做好哪一些工作來拓展市場,去占有這個市場。
價格問題是每一個行業都面臨的問題,昨天高層論壇也都談到,價格是最低的,不等于市場都是你的,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另外,國內價格已經知道是什么情況了,特別是2013年比較穩定,成本確實下來了,可能很多價格降了,從正面來講,對于用戶,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希望占有更多的市場。這樣企業的長期發展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企業要有效益,1年、2年沒有可以,5年、8年沒有效益,是不行的。國內價格構成已經放到一邊了,覺得可能就算了,出口價格方面各個企業能不能統一控制呢?這是很有必要的,出口方面不要中國人打中國人,但是可行性、操作性怎么樣?值得探討、研究。
另外,這是一個外部控制,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控制,怎么樣來定位,怎么樣銷售?光靠這個行業給定一個價,指導價也好,實際操作到底會怎么樣?謝謝!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