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2015年04月07日16:53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法語:LaRépubliquefrançaise,英語:TheFrenchRepublic),簡稱法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本土位于西歐,海外領土包括南美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國旗
法國國徽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法國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在18世紀至20世紀早期是僅次于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當今的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洲聯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八國集團和《申根公約》成員國,更是歐洲大陸主要的經濟與政治實體之一。
歷史沿革
高盧時期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迄今為止已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跡,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于此。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影響了高盧的發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不列顛人占領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領下入侵高盧,后被羅馬與蠻族(包括法蘭克人)聯軍擊敗。高盧完全被蠻族諸王控制。公元5世紀后期,定居在默茲河與埃斯科河之間的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見法蘭克王國)率領下大舉西侵,先后擊敗羅馬軍事長官西阿格里烏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蘭克人占領了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并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中古初期
5~10世紀
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
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751年,他的兒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從克洛維到于格.卡佩的500年間,蠻族入侵、內外戰爭連綿不斷。封建自然經濟的盛行,領主權力的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的加強,造成長期生產落后、封建割據與國家不統一的局面。
中古中期
10~15世紀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于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征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1328年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后期涌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到15世紀末,最后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并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中古晚期
16~18世紀
這一時期是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后半期在法國歷史上稱為“舊制度”。
從16世紀起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使法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從17世紀起法國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擴張殖民地。
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愈合,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意大利的戰爭,并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斗爭的序幕。1559年意大利戰爭結束,法國取得加來和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繼位后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其后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年),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于嚴重的危機。
革命世紀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3個階段。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了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拿破侖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拿破侖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后退位,1815年3~6月,拿破侖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于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
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筑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后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侖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侖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侖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吁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后,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于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一次大戰
普法戰爭后,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準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后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
1914~1940年,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占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二戰時期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戰后時期
對于戰后法國應建立什么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劃完成了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系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
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了西歐六國共同市場。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
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
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
1981年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于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并存”。
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
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土面積為632834平方公里。[4]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位于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
氣候條件
法國本土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氣溫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1-24°C。
物產資源
法國主要礦藏為鐵礦,次為鋁礬土和鉀鹽礦。鐵礦蘊藏量約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煤炭儲量幾近枯竭,所有鐵礦、煤礦均已關閉,所需礦石完全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約78%的電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56.5萬公頃,覆蓋率28.6%。
行政區劃
法國的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其下又分為96省,4個海外省(即1個海外大區轄有1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和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行政區。全國共有366679個市鎮。[2]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20個大區阿爾薩斯、阿基坦、奧弗涅、勃艮第、布列塔尼、中部、香檳-阿登、弗朗什-孔泰、法蘭西島、朗克多克-魯西永、利穆贊、洛林、南部-比利牛斯、北部-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皮卡第、普瓦圖-夏朗德、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卑斯
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科西嘉、新喀里多尼亞
4個海外大區(海外省)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圭亞那、留尼汪
2個海外地區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行政長官駐留尼汪)
2個海外行政區法屬圣馬丁、圣巴泰勒米
1個海外省級行政區圣皮埃爾和密克隆
1個海外屬國法屬波利尼西亞
1個無建制島嶼克利珀頓島
中新網2014年11月21日電據《歐洲時報》報道,法國國民議會19日晚,經過激烈辯論之后,通過了行政區劃改革議案,將22個大區合并為13個新的超級大區。辯論期間,人民運動聯盟議員曾激烈反對香檳-阿登地區與洛林地區合并。
據報道,議員經過6個小時的激辯之后才通過了《地方行政組織改革法》草案的第一條。其宗旨是從2016年起把法國本土22個大區的數目減為13個。
國家標志
國名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國名源于中世紀前期的法蘭克王國。自從法蘭克王國分裂后,西部法蘭克王國沿用其名稱并演變為法蘭西。“法蘭西”(France)這一稱呼最早出現于11世紀的《羅蘭之歌》中。現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在漢字文化圈中,中國稱其為法蘭西,簡稱法國。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陸。
國旗
法國國旗三色旗是法國大革命時巴黎國民自衛隊隊旗。白色代表國王,藍、紅色代表巴黎市民,是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的象征。今天的法國人民也認為,三色旗上的藍色是自由的象征,白色是平等的象征,而紅色代表了博愛,正如法國人民“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égalité,fraternité")的宣言。1946年憲法確認其為國旗。三色帶的寬度比為37:30:33。
國徽
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采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征。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環帶飾品所環繞。
國歌
自由的贊歌——《馬賽曲》,作于1792年奧地利、普魯士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危急時刻,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堅強信心和大無畏精神。歌詞原作者是魯日•德•里斯爾。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政府宣布為“共和國之歌”。到1795年,被國會正式通過定為國歌。[2]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斗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當屬《馬賽曲》。之后,這支歌曾被拿破侖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侖三世廢止過。
人口民族
人口
法國全國總人口6600萬(2014年1月1日),其中法國本土6390萬,2013年法國人口增長率為0.4%。[7]通用法語。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2009年《十字報》調查數據)
民族
法蘭西民族是由多個民族混合構成的,除了主體法蘭西民族外,邊境地區還有阿爾薩斯、布列塔尼、巴斯克、科西嘉、佛蘭芒等少數民族,大約占了總人口的7.9%。
政治體制
憲法
現行第五共和國憲法系1958年9月公民投票通過,10月4日生效,是法國歷史上第16部憲法。曾進行過多次修改。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任免總理并批準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但一年內不得解散兩次;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暫行總統職權。[4]
議會
實行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制,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準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名議員,任期5年,采用兩輪多數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本屆國民議會于2012年6月選舉產生,議長克洛德•巴爾托洛內(ClaudeBARTOLONE),屬社會黨。參議院共348席,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本屆參議院于2011年9月改選產生,左翼獲得多數席位,其中社會黨占128席(2012年12月3日),該黨成員讓-皮埃爾•貝爾(Jean-PierreBEL)當選參議長。[4]法國歷史性地由左派全面執掌政權。[2]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社會黨(PartiSocialiste,簡稱PS):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左翼政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其他左翼組織合并,仍用現名。黨員近20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第一書記哈萊姆•德西爾(HarlemDESIR),2012年10月當選。該黨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采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并加強南北對話。歷史上曾多次執政。2010年3月在大區議會選舉中獲勝,2011年3月和9月,先后贏得省議會部分選舉和參議院改選,并與其他左翼力量共同贏得參議院多數席位。2012年5月,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2012年6月在立法選舉中獲勝,在國民議會中占據296席(2012年12月10日)。[4]
(2)人民運動聯盟(UnionpourunMouvement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反對黨和議會第二大黨,屬中右政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的競選聯盟,核心為原保衛共和聯盟(戴黨),并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2002年11月17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黨員約35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屬中右政黨。[4]
(3)國民陣線(FrontNational):極右翼政黨,成立于1972年10月。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情緒,強調“要把法國從歐洲控制和世界主義中拯救出來”,呼吁“進行一次反對新共產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十字軍討伐”。現任主席讓-瑪麗娜•勒龐(Jean-MarineLEPEN),2011年1月起擔任現職。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法民眾購買力下降,失業人數激增,極右翼思想有所回潮。國民陣線借機大打移民、安全、就業牌,影響力再次上升。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該黨候選人瑪麗娜•勒龐得票率17.9%,創歷史新高。2012年6月立法選舉中獲得2席,時隔20年再度進入國民議會。[4]
(4)歐洲環保黨(即綠黨,LesVerts)。左翼政黨。上世紀70年代起,法國環保主義者開始以綠黨名義參與政治活動。2007年底,以綠黨為首的各環保組織負責人共商聯合事宜,并于2008年10月宣布成立歐洲環保黨,仍沿用綠黨稱呼。現任全國書記帕斯卡•杜朗(PascalDURAND)。2010年3月大區議會選舉中,綠黨在首輪投票中再次位居第三。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綠黨候選人若莉得票率2.31%。2012年6月立法選舉中獲得17個席位,自組黨團。[4]
(5)民主與獨立派聯盟(UDI):中間派政黨,成立于2012年9月。黨員6.4萬人。核心力量為激進黨(PR)、新中間黨(NC)以及人運盟部分退黨要員。現任黨主席讓-路易•博爾洛(Jean-LouisBORLOO)。該黨定位為“開放、富有建設性的反對派”,“平和、可信的替代力量”,歐洲建設、綠色增長和經濟競爭力是其首要關切,提出建設“人性化的自由主義”。[4]
(6)民主運動(MoDem)。前身是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pourlaDémocratieFrançaise,簡稱UDF)中的偏左派,由法蘭西民主聯盟前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BAYROU)領導。民主運動成立后拒絕與其他政黨聯合備選,黨員一再流失。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該黨候選人貝魯得票率9.13%。2012年立法選舉中僅獲2席,貝魯本人落選。[4]
(7)共產黨(PartiCommunisteFrançais,簡稱PCF):現有黨員約7-8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現任全國書記皮埃爾•洛朗(PierreLaurent)。1920年12月成立。二戰后初期達到頂峰,最多時擁有黨員80多萬,曾是法第一大黨。但此后,在法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和國內外政治風云變幻的背景下,法共應對乏力,力量和影響不斷下降,逐漸淪為邊緣小黨。2008年底,法共三十四大召開,決定與左翼黨結成左翼陣線,在2011年省議會選舉與參議員改選中分獲118席與21席。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左翼陣線候選人梅朗雄得票率11.11%。2012年,立法選舉中在國民議會中獲7個席位。[4]
其他政黨有:
右翼: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pourlaFrance)、保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pourlaFrance)。
左翼: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pouruneGauche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RépublicainetCitoyen)。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之極(MouvementdesCitoyens-PôleRépublic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NationalRépublicain)。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Communiste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desTravailleurs)。
司法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雇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后裁決,并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于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于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干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干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干人。
經濟
體制
法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法國是僅次
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游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由于發債問題,法國發行了43億歐元的10年期國債。盡管融資規模達到了預期上限,但收益率情況卻并不樂觀。平均的中標收益率為2.98%,超過了3月1日同類發行中的2.91%。認購倍數為2.56倍。在法國國債發行結果公布后,該國基準的10年期國債價格走低。10年期法國國債收益率周四早盤升至3%上方,5年和30年期法國國債的收益率也不同程度走高。
貨幣
法國的法定貨幣為歐元。1999年1月1日,法國和其他11個歐洲國家共同參與使用歐元,并在2002年初正式開始使用歐元硬幣和紙幣,完全取代之前的法國法郎。截止2014年04月19日,1歐元=8.60人民幣元,1歐元=1.38美元。
法國外匯儲備主要由黃金、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特別提款權組成。自2000年5月以來,法國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系統實行的標準結算外匯儲備,以月底匯率為基準進行換算,并用歐元計價。截至2012年5月底(5月份的數據使用的官方換算標準為1歐元兌換1.2403美元),外匯儲備為1630.15億歐元(約合2021.87億美元);黃金儲備982.34億歐元(約合1218.4億美元);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為460.93億歐元(約合571.7億美元),包括特別提款權在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權182.59億歐元(約合226.5億美元),其他儲備資產4.29億歐元(約合5.3億美元)。
工業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筑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制造、造船、機械制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筑業等。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于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占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筑為法國工業三大支柱。
農業
法國農業極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場的11%。
商業
法國商業十分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占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電子商務在法國異軍突起,2009年法國網購銷售額達250億歐元,與2008年同比增長了26%。據FEVAD預測,2010年電子商務的營業額有可能超過300億歐元,增長24%,2012年將達450億歐元。巴黎是世界性的消費中心,大量的高檔時裝、香水、化妝品以及波爾多紅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前來購物消費。
旅游業
法國旅游收入占GDP總量的7%。平均每年接待外國游客8200多萬人次,是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國。超過該國人口。預計到2015年達1億。旅游從業人員達84.4萬人,旅行社5324家。全國有20533家旅館和14879家各類小旅店、野外宿營地、青年之家等。有餐館和咖啡館187066家。[4]2010年,法國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國家。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舉世聞名旅游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服務業
服務業在法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以上。
外貿
法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五;其中出口總額位列世界第六,進口總額位居世界第四。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吸引外資
法國經濟部長莫斯科維奇在2013年2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剛剛結束的內閣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吸引外國投資的具體目標。法國確定的目標:從2013年起到2017年,每年新增1,000個外國直接投資項目,以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目前有2萬家外國企業落戶法國,外國對法國直接投資項目每年新增約700個,法國將采取措施吸引外國投資,使外國投資項目每年增加1,000個,增幅近50%。莫斯科維奇表示,各國都在加緊吸引外資和人才,國際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法國希望繼續保持法國在吸引工業投資上的歐洲領先地位,并擴大其他方面的外國投資項目。
法國從2010年開始將自己吸引力第二的位置讓給了德國。不過法國保住了工業吸引力第二的位置,2013年共吸引了166項工業投資。據EY咨詢公司公布的法國吸引力年度晴雨表顯示,2013年法國本土共吸引外國企業投資或增資項目514項,排名歐洲吸引外資第三位,英國排在第一。
文化
文學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5]偵探小說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俠盜亞森羅平》和喬治•西姆農的《梅格雷探長》。
藝術
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筑、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制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奧賽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阿維尼翁戲劇節由法國戲劇導演讓•維拉爾于1947年創立。當時剛從二戰陰影中走出的法國正在努力重建,戲劇節的宗旨就是為了推動法國文化藝術的復蘇與發展,讓高雅的戲劇藝術走出殿堂、走入民間。阿維尼翁戲劇節每年夏天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舉行,已成為歐洲現代戲劇集中展示的大舞臺。
媒體
●報刊
法國主要的報刊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獨立報》;《阿爾薩斯消息》(DNA)。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國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51家的圖書出版量占全國的83%。
●通訊社
法新社全稱法國新聞社,是世界主要通訊社之一。1835年創立,原名哈瓦斯通訊社,1944年9月重建并改用現名。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一個。1956年政府確定法新社的獨立地位,但其財政管理仍由國家控制。在國外有110家分社,輻射165個國家,向全球約7000家報紙、2500家電臺和400家電視臺供稿。
●廣播電臺
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臺:國內綜合臺、新聞臺、文化臺、音樂臺、藍色臺、7號臺。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家獨立的地方臺。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臺,以17種語言全天對外廣播,幾乎覆蓋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臺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臺。截止2014年,法國全國私營電臺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臺、蒙特卡洛電臺、歐洲一臺等。
●電視臺
法國現有5家全國性國營電視臺:法國2臺、法國3臺、法國4臺、法國5臺(教育臺)、法國Ô臺(文化交流臺)。3家全國性私營臺:TF1、TV6、CANAL+(收費臺)。幾十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臺,主要通過ADSL和TNT(數字地面電視)方式播出,另可接收大部分國際衛星電視頻道。TV5和法國國際臺France24是覆蓋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法國電視臺。法國的電視一臺TF1隸屬于法國布依格集團,是一家私人電視臺。
●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節日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飲食
法國菜
法國菜注重新鮮、原味。法國菜選料廣泛,主要偏好牛肉、禽類、海鮮、蔬菜等,特別是烤蝸牛、松露菌、蘑菇、龍蝦、鵝肝、魚子醬;在配料上,酒、橄欖油、鮮奶油以及各式香料是法國人的最愛。
一頓標準式法國式大餐的上菜順序主要為冷盤菜、湯類、主菜和甜品。
葡萄酒
法國是全球最大葡萄酒生產國,也是全球最大葡萄酒消費市場。
出產的葡萄酒舉世聞名,波爾多、朗格多克、勃艮第,這些名酒產區都在法國。人均年消費量在53至55升左右。按2007年的葡萄酒產量計算,法國以約47億升位居世界第一,意大利和西班牙緊隨其后。
軍事
國防
法國的國防體制是在戴高樂政府1959年《國防組織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總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其領導下的國防決策機構包括內閣會議、國防委員會、小范圍國防委員會和高級國防委員會,其中內閣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國防政策、任免將級軍官,有權宣布總動員、發布戒嚴令和緊急狀態令等。[2][4]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其軍事戰略基本上是執行北約各個時期制定的軍事戰略原則,但同時又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在冷戰時期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法國奉行“逐步反應”的軍事戰略。冷戰結束后,法國根據國際和歐洲安全形勢的變化,對軍事戰略進行調整,奉行全方位防御戰略。
2013年4月,法國公布2013年《國防與國家安全白皮書》,法國國防部門從2014年到219年將削減3.4萬個職位,未來幾年軍隊每年平均減少5000人。根據白皮書,核擴散、恐怖主義、網絡攻擊以及各種類型的走私活動,是法國面臨的主要外部威脅。未來幾年,法國每年的國防預算將維持在314億歐元的水平,在歐盟內僅次于英國,位列第二。[2]
軍制
法奉行獨立自主的防務政策,逐步推進軍隊職業化改革,以職業兵役制替代義務兵役制;由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構成海空二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國防工業進一步實施以合并、推動高科技及真正走上市場為內容的改組。[4]
武裝力量由陸、海、空三軍和憲兵組成。總兵力約28.8萬人。2013年軍費預算412.7億歐元。[4]
陸軍16.93萬人。編有1個地面作戰司令部、1個后勤司令部、9個作戰旅、2個后勤旅。
海軍4.949萬人(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編有1個戰略海軍司令部、1個水面作戰司令部、1個反潛作戰司令部、1個掃雷作戰司令部、1個潛艇作戰司令部、1個海軍航空兵司令部、1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空軍6.05萬人。編有1個防空司令部(下轄“斯特里達”Ⅱ防空系統、6個雷達站、1個預警機中隊、11個地空導彈連、若干個高炮連)、1個空中作戰司令部(下轄6個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1個電子戰中隊)、1個空中機動支援司令部(下轄14個運輸機中隊、1個電子戰中隊、5個直升機中隊、1個教練機中隊)、1個空中訓練司令部。
法國軍費為650億美元在歐洲僅次于英國和俄羅斯。
交通運輸
鐵路
在法國本土,國家鐵路網通往除科西嘉島以外的各個地方,鐵路總長31939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4176公里,高速鐵路2000公里,雙線或多線鐵路12132公里。高速火車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2014年仍保持每小時574.8公里的火車速度世界紀錄。2011年鐵路旅客周轉量為1040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為342億噸公里。
建設中的里昂-都靈高速鐵路,連接了法國南部城市里昂與意大利北部城市都靈,是巴黎至羅馬高速鐵路的其中一段。預計2028年投入使用。
公路
法國公路網是世界最密集、歐盟國家中最長的,總長度超過9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0公里。2011年公路旅客周轉量為8638億人公里,其中使用私家車的旅客周轉量為8127億人公里,公共汽車為511億人公里。公路貨物周轉量為3159億噸公里。
水運
內河航道總長8500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噸級以上船舶的航道約1900公里。巴黎是主要內河港口。2011年貨物周轉量為79億噸公里。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勒阿弗爾和敦刻爾克港。2011年法國本土海港總吞吐量5億噸。
空運
2011年航空旅客周轉量近1.54億人次。153個為民用機場通達134個國家和地區的529個城市。主要航空公司為法航,主要機場有巴黎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尼斯機場等。
社會
社保
法國是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險制度始建于1945年,現已發展得較為完善,各類社會保障總支出為6000億歐元,資金主要來源于雇員和雇主交納的社會分攤額以及對工資外收入征收的普通社會稅金,保障范圍涵蓋退休金、養老金、醫療保險費、家庭津貼、待業金、殘疾人補助等。由于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政府財政逐漸不堪重負,多次進行退休制度改革和醫療保險改革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2013年9月,埃羅總理宣布最新退休改革提案,擬通過2020年之前提高在職人員和雇主的基本養老保險金,2020年之后延長繳納保險金年限來平衡政府收支,保障養老保險制度正常運轉。法國長期實行最低標準工資制度,2012年12月起最低工資為每月1430.22歐元。人均國民收入約31830歐元。2013年全法共有2685家衛生醫療機構,住院床位近48萬張,平均每10萬人可享受333位醫生、62位牙醫、137位助產士和112位藥劑師的服務。
教育
法國教育在20世紀50、60年代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逐漸形成現今極具特點、復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小學和中學免收學費,免費提供小學和初中教材。高等學校除私立學校外,一般也只繳納少量注冊費。初等教育學制5年,入學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類。普通中等教育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學制7年各為4年和3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較快,主要包括技術高中、職業高中、藝徒培訓中心、就業前教育適應班4種類型和層次。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技術學校和承擔教學任務的科研教育機構4類。2011—2012學年,法國擁有52937所小學、11358所中學,另有83所大學以及226所名校,各類在校生人數1515萬人,其中小學生671萬、中學生541萬、大學生234萬。2013年全國教職人員共116.6萬,其中教師91.2萬,行政技術人員25.4萬。
法著名高校有:巴黎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里爾第一大學、里昂第一大學以及綜合理工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巴黎高等商業學院、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等。巴黎大學是法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公元13世紀初已具雛形,經多次改組和調整,現分為13所大學,約30萬學生。因索邦大廈是該校主要校址,因此索邦成為巴黎大學的代名詞。
但更負盛名的是法國的“GrandeEcole”,一般稱高等學府,普通高中畢業生經過高中會考后,還需在預科班就讀兩年以上,才能參加淘汰率極高的考試,進入學府,高等學府實行三年學習制度,畢業文憑等同于碩士。法國企業和科學界領袖大多出自此類學府。其中較為出眾的有: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綜合理工大學,巴黎礦業大學,巴黎中央大學等。
體育
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著名的世界極限運動之一--跑酷就起源于法國。
外交
國策
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北約成員國。法國同19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163個國家設有大使館,另有16個常駐代表團和83個獨立領事機構。此外,法還在海外設有161個文化與研究機構、486所法國學校。
法國基本外交政策是: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致力于歐盟一體化建設,尤其是政治和防務建設,繼續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視大國關系,注意加強同新興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努力保持并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系,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非援助;廣泛參與國際事務和熱點問題的解決;幫助法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保持和提高法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同中國關系
雙邊政治關系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建交后,兩國關系總體發展順利。90年代初,中法關系因法國政府批準售臺武器一度受到嚴重影響。1994年1月12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法方承諾不再批準法國企業參與武裝臺灣,雙邊關系恢復正常。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果。2008年,中法關系因涉藏問題出現重大波折。2009年4月1日,中法發表新聞公報,中法關系逐步恢復良好發展勢頭,各領域合作進展順利。2012年5月,奧朗德總統上任后,兩國關系繼續穩定發展。
雙邊貿易關系
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位于德國、荷蘭、英國之后。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2年,中法雙邊貿易額510.2億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中方出口269億美元,同比下降10.3%,進口241.2億美元,同比增長9.3%。2013年1—9月,中法雙邊貿易額371.4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中國方面出口198.0億美元,同比下降2.8%,進口173.4億美元,同比下降4.6%。
法國在中國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車、化工、輕工、食品等領域,大部分為生產性企業。截至2013年8月底,法國在華投資項目4577個,實際投資金額127.7億美元。2013年1—8月,法國在中國實際投資6億歐元,同比增長33.3%。截至目前,中國在法國設立非金融類企業166家,投資存量38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為貿易、家電、旅游、化工等。2013年1—8月。中國對法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1.56億美元。
科技、文化、教育與軍事等方面的雙邊交往與合作
中法兩國簽有科技交流合作協定、環境保護合作協定、發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衛生和醫學科學合作協定、研究與和平利用空間合作協定,設有政府科技合作聯委會,每年召開中法先進技術研究計劃會議,至今共舉行13次會議,累計執行項目700多個,涉及空間利用、核能合作、人工智能、潔凈煤和風能發電等多個領域。
兩國設有政府文化混合委員會。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了兩國政府關于互設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協定,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同月在法揭牌,2004年10月法國文化中心也在北京正式揭牌。
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從2005年12月日益活躍,中法兩國發表青年交流聯合聲明,雙方將在2006年至2007年互派400名青年到對方國家參觀訪問。2006年,4批各100名法國青年藝術家、企業家、科技和社會工作者訪華。2007年,4批各100名中國青年公務員和社會工作者、藝術家、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訪法。2010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法期間,宣布今后5年邀請500名法國青年訪華。2011年11月開始至今,3批共約100余名法國青年訪華。
中法雙方簽有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定期舉行磋商會議。至今,雙方已有120多對高等院校和20余對中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兩國每年互換65名獎學金學生。截止2014年,中國在法各類留學人員達3.8萬人;法國在中國各類留學人員約7600人。兩國均有一批大學和中學設置教授對方語言的課程。中國電視臺、電臺開辦法語教學節目。2003年9月,中法簽署互認學歷和文憑協議。2005年,兩國簽署創建中法博士生院意向書,并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2007年,中法續簽互認學歷和文憑協議。至今,中國在法國本土和海外省開設17所孔子學院和3所孔子課堂,并在法國9個學區、23所中小學開設中文國際班。漢語已成為法國第五大外語,約有4.5萬學生學習漢語。法國法語聯盟在中國建立了16所分支機構。2010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法期間,雙方商定2011年中法舉辦“語言年”。2011年7月,賀國強書記訪法期間出席中法“語言年”法國漢語年啟動儀式。2011年9月,法國外長朱佩訪華期間出席中法“語言年”中國法語年啟動儀式。
2004年9月1日,中國公民赴歐旅游首發團抵達法國。2012年,法國至中國旅游人數52.5萬人次,中國公民首站赴法國旅游人數37萬人次。截至2012年,兩國間已有友好城市和省區80對。
2013年12月6日上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人民大會堂與法國總理埃羅共同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徽標揭幕。
同德國關系
法德內閣聯席會議始于2003年,每年召開兩次,是兩國重要的協商機制,由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共同主持,兩國各部部長出席,會議一般會出臺一些具體的合作措施和中期合作規劃。
2010年2月,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愛麗舍宮共同主持召開第12屆法德兩國內閣聯席會議,確立了兩國在未來10年的合作方向。
同英國關系
2010年11月,英國與法國兩國政府簽署軍事合作協議,同意創建聯合部隊,共用航空母艦以及共同開發新的核試驗設施。
同波蘭關系
2008年5月,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問波蘭時與波總統卡欽斯基簽署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宣言,雙方表示將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密切合作。
2009年11月5日,法國與波蘭就能源合作、國防建設和文化交流等簽署了合作協議,其中法國承諾幫助波蘭發展核能項目成為關注焦點。
旅游
著名景點
巴黎凱旋門(l'ArcdeTriomphe)埃菲爾鐵塔(laTourEiffel)盧浮宮(PalaisduLouvre)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巴士底獄遺址(PlacedelaBastille)先賢祠(lePanthéon)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Nationald'ArtetdeCultureGeorgesPompidou)巴黎協和廣場
(PlacedelaConcorde)香榭麗舍大街(AvenuedesChamps)凡爾賽宮(PalaceofVersailles)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戴高樂廣場
世界遺產
至2008年止,法國共有31處世界遺產,如下:
序號名稱類型
1法國-比利時鐘樓c
2亞眠大教堂
c
3蘭斯大教堂、圣雷米修道院、圣安東尼十字宮
c
4勒阿弗爾城
c
5塞納河畔[2]
c
6凡爾賽宮及其園林
c
7普羅萬城c
8楓丹白露宮c
9圣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c
10沙特爾大教堂
c
11奧爾良大教堂c
12盧瓦爾河谷[2]
c
13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卡里耶爾廣場和阿利楊斯廣場c
14斯特拉斯堡、大島
c
15西多會修道院
c
16韋茲萊大教堂、山丘
c
17阿爾克-塞南皇家鹽礦c
18圣薩萬教堂c
19里昂老城
c
20波爾多月亮港
c
21圣艾米倫區
c
22韋澤爾峽谷洞穴群
c
23岡斯特拉的圣地亞哥之路
c
24珀杜山
nc
25南運河
c
26卡爾卡松城堡
c
27加爾橋c
28奧朗日古羅馬劇場、凱旋門c
29阿維尼翁
c
30阿爾勒城
c
31吉羅拉塔灣、波爾托灣、斯康多拉自然保護區n
(c:文化遺產,n:自然遺產,nc: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著名人物
名單職業與成就名單職業與成就
莫里哀[2]
法國著名喜劇作家、法國芭蕾舞戲劇創始人路易十四[2]
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伏爾泰[2]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盧梭[2]
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
拿破侖[2]
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帝國皇帝
雨果[2]
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拉瓦錫
法國化學家,近代化學奠基人之一,“燃燒的氧學說”的提出者。福樓拜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莫泊桑
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巴爾扎克
小說家,現代法國小說之父
羅曼羅蘭
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阿蘭
法國哲學家,記者和和平主義者。
亞歷山大•仲馬
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司湯達
十九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瑪格麗特•杜拉斯
法國著名作家、劇作家、電影編導蒙田
法國文藝復興后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
紀德
法國作家,保護同性戀權益代表左拉
法國著名的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創始人
阿納托爾•法朗士
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阿爾貝•加繆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文學領軍人物,“荒誕哲學”的代表。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喬治•桑
巴爾扎克時代最具風情、最另類的女小說家。高乃依
十七世紀上半葉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稱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奠基人。
讓•拉辛
法國劇作家,與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稱十七世紀最偉大的三位法國劇作家。莫里亞克
著名法國作家,195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西蒙娜•德•波伏娃
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二十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讓-保羅•薩特
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泰奧菲爾•戈蒂耶
法國唯美主義先驅,“為藝術而藝術”的倡導者。詩人、散文家和小說家。夏多布里昂
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