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行業兩會參會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2025年03月15日07:45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工程機械行業的代表與委員們積極履行職責,緊扣“新質生產力”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時代命題,從實踐出發,圍繞技術攻關、人才培育、產教融合、金融稅收、綠色轉型、智能化發展、成果轉化等核心議題,掀起了一股建言獻策的熱潮。這些建議既反映了行業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也體現了代表、委員們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彰顯了他們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楊華勇: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讓高校的成果創新能更多地轉化為企業的量產技術和產品
作為流體傳動與控制專家,楊華勇常委常年深耕制造領域,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特別關注從創新研發到批量生產過程中的中試問題。他在制造相關技術的研究與轉化過程中發現,新產品研發的中試環節薄弱,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瓶頸。楊華勇常委呼吁廣大制造業企業向高校等科研機構開放研發和制造的真實場景,尤其頭部企業與科研機構一起合作打造中試平臺,沖破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谷”。
楊華勇常委建議:“希望加強中試基地平臺的建設,讓高校的成果創新能更多地轉化為企業的量產技術和產品。”
“中試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環節,也是跨越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死亡之谷’的關鍵。”楊華勇常委提議,分學科分行業來打造國家級的中試平臺,讓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通過中試實現小批量到量產,打通科技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應用現場可以對學生開放,為高校學生打造實習實訓平臺,也面向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開展科普教育,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針對當下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一系列現象級應用成為全民熱議焦點。楊華勇常委提到,“人形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進入人類社會的最好媒介,大家對其未來的發展和應用給予了很高的期待。”
“從長遠來看,應當探索更多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如養老護理、教育、娛樂、救災、工業等。”楊華勇常委表示,充分發揮人形機器人在各領域的作用,走進尋常百姓家,服務更多群體,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推動國產人形機器人“開花結果”?楊華勇常委認為,關鍵在于統籌技術攻關與市場培育,打造“產學研用”創新共同體,大力支持科創頭部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長期穩定的深度合作,“政府、企業、學校、金融機構等一起發力,盡快將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轉化為滿足人們實際需求的批量產品。”
全國人大代表,徐工機械總工程師、副總裁單增海:推動工程機械行業綠色化智能化,規范和完善工程機械二手車市場秩序
單增海代表表示,工程機械作為“生產工具”,用戶更關注成本與回報,而新能源設備初期購置成本高、適用場景有限。在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不斷提升的當下,連續作業、作業區域離散的工程機械產品,面臨純電動成本過高、續航不足、動力無法完全滿足使用需求等難題。
“增程式技術作為純電和燃油的補充存在,優勢在于能夠提高能效、降低排放、降低成本。隨著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增程式技術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單增海代表提出,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增程式混動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替代傳統動力產品。例如,推動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落地,將增程式混動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納入推廣、補貼目錄。
在技術突破方面,單增海代表認為,研發適用于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的專用增程器極具挑戰,尤其在高度集成化的專用發動機、電機、電控方面,空間布局、動力輸出、精準控制、電磁干擾等技術難題還需攻克。他建議,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聯合創新體,集聚科研機構、高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加快攻克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的增程式系統及零部件技術難題,推動產業綠色化轉型發展。
抱團合作,才能共贏。2024年12月20日,徐工機械與中科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三方合作共建江蘇省工業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將重點圍繞工程機械智能設計、制造、控制等領域展開研究,致力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行業智能化升級。
“當前,國內工程機械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變成了存量市場。相較于國際成熟工程機械市場,其利潤有近七成來自后市場,其中二手車占很大的比重。”單增海代表建議,國家層面可以規范和完善工程機械二手車市場秩序,加大對工程機械二手車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時,支持工程機械二手車出口,提升中國品牌二手車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和影響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工業總工程師兼中鐵裝備首席專家王杜娟:助力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對此,王杜娟代表建議要多措并舉落實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她表示,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增強產業競爭優勢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融入后一定會給制造業帶來質的飛躍,在預測性維護、工藝參數優化、柔性排產等方面將大有作為。
以盾構機為例,現在推出的盾構機不僅能橫著打,還能豎著打,不僅能夠大傾角爬坡,還能小轉彎像蚯蚓一樣掘進,正朝著智能化、無人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王杜娟代表表示,下一步,將在智能應用、新型破巖方式等前沿技術上加快研發腳步,努力搶占世界盾構機技術制高點。
王杜娟代表注意到,很多中小型制造企業有創新AI應用的想法,但受困于建設資金短缺。為此,她建議設立專項資金,政府、協會等聯手為企業建立診斷機制,提供升級改造方案。
隨著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AI大模型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從業者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職業教育成為夯實高質量發展人才根基的重要舉措。今年兩會,王杜娟代表還建議,要加強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技能,對提升勞動生產率、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有重要推動作用。她表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應在促進產教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建議在重點產業園區建設國家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鼓勵企業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針對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開發標準化課程,推行“線上+線下”融合培訓模式。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更離不開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特級技師周穎峰:希望把更多群眾“原汁原味”的意見和建議帶到大會上來
兩會期間,周穎峰代表結合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向以及自己的實際工作,重點關注技能人才培養、產教融合,以及金融稅收等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1.大力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周穎峰代表認為加快推進產教育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他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建立中國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與產業無縫對接;第二,支持西部工業城市實施“工匠城”建設,形成高層次技能人才培養集中區;第三,支持建立和完善跨區域人才協作機制,提升高技能人才匹配和有效供給;第四,支持優化高技能人才管理機制和培養路徑,激發技術創新的榮譽感、主動性。
2.“稅動力”為企業創新賦能增效
“先進技術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和好服務,稅費優惠政策幫助企業輕裝上陣,真金白銀的稅費紅利資金‘活水’應用到技術改革與創新中,讓企業產品更有競爭力、企業品牌更有影響力,企業發展更有生命力。”周穎峰代表表示。2024年,柳工旗下的廣西中源機械有限公司獲得減稅降費498萬元,其中設備、器具扣除有關企業所得稅180萬元。
作為一名來自裝備制造業企業的代表,周穎峰表示,柳工一直將創新視為高質量發展的靈魂。2024年,柳工持續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狠下功夫,全年發布130余款新產品,牽頭編制了電動工程機械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來源:內容由協會宣傳工作部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央廣網、求是網、國資小新、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潮新聞等發布信息整理
初審:董萌
復審:張宏梅
終審:吳培國
編輯:楊艷麗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