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高新工業李建斌:踐行三個轉變,打造中國盾構經驗
2020年12月03日12:37
(以下為演講實錄):
踐行“三個轉變”,打造中國盾構經驗
一、中國盾構的發展經驗
1、堅定自主創新,實現技術致勝
中國盾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僅用20年時間即走完了國外5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盾構的發展經驗是什么呢?中鐵裝備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就是:自主創新、主動求變,實現技術致勝。
自主創新才能實現“自主技術致強、創新變更致勝”,才能在主動求變中能變、會變。“堅定自主創新,實現技術制勝”,是中鐵多年來的發展宗旨。
第一、緊跟國家重大需求導向把握重大課題研究機遇。我們自2002年起承擔國家863計劃,“盾構掘進機刀具—刀盤與液壓驅動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課題國家資助750萬元。從2002年至2008年,累計5個“國家863”課題,取得國家課題支持3000萬元。2008年4月,我們生產出中國國產第一臺復合式盾構機--“中國中鐵一號”。2012年,我們的《盾構裝備自主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在“十一五”期間研制出了地鐵盾構機;“十二五”期間研制出硬巖掘進機;“十三五”期間我們研制出泥水盾構和異形盾構;未來“十四五”期間,我們要研制智能掘進、第四代半、第五代掘進機。
第二、以企業為主體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我們強調在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基礎上,搭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2015年聯合山東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開展國家973計劃“安全高效掘進全過程信息化智能控制與支撐軟件基礎研究”項目,開發了TBM-SMART智能掘進與決策系統,首次實現了TBM智能輔助掘進,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
2、強化自主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第一、全員創新力。我們強化自主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全員創新力。這不僅僅是我們的研究院創新,而是全員的創新。“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公司共開展科技創立項249項,其中國家“863”計劃5項、“973”計劃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近六年中投入研發經費總額達13.7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6%以上,2019年投入占比達9.03%。科研項目合理的層級組合、充足的科研經費投入加快了科技創新的速度。
第二、市場需求的捕捉力。企業要知道市場需要什么,要進行市場需求預判。用戶未來需要什么樣的掘進機、用到什么樣的場合和領域都有精準捕捉。在捕捉用戶對“全鏈條服務”需求基礎上,發揮自身掌握豐富盾構施工經驗、具備復雜地質應對經驗的優勢,為用戶提供設計咨詢、專業定制、試掘進售后服務、租賃等綜合解決方案,以保障重大工程的順利完工。根據特殊工程需求,我們相繼創造出了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世界最小轉彎半徑TBM、世界最大斷面矩形頂管機、牛頓TBM等重大裝備。
二、中國盾構主動求變的探索
1、積極主動求變,占領世界制高點
第一、中鐵裝備提出面向國際市場提供中國產品和中國服務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個步是裝備中鐵,第二步是裝備中國,第三步就是裝備世界。2009年公司拿到12臺盾構訂單;2011年在西安市政道橋公司承擔的西安地鐵1號線,“中鐵16號”首次打入系統外市場;2013年中鐵裝備與馬來西亞MMC-GAMUDA公司簽署了兩臺盾構,中鐵號盾構首次走出了國門。實踐證明了我們三步走的戰略非常正確。
同時我們建立了德國公司、新加坡公司,把研發發展到國際市場上。立足國際標準、提供中國方案,中鐵裝備產品先后出口法國、意大利、丹麥等幾十個國家,連續三年盾構機訂單量世界第一。
第三、不斷拓寬產品應用領域。我們從土壓到硬巖、泥水盾構,從小到大、不同斷面都在進行創新。我們已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盾構工法的停車場。推的過程中有一些土木技術需要解決跨界創新的問題,現在這個停車場不僅可以推一層,還可以一次推兩層,這也是我們擴展領域的案例。
2、主動求變,掌控技術話語權
第一、制定中國盾構機“登頂”計劃。剛才徐工、山河智能都講到了珠峰登頂、世界高地,我們三家都是一樣的思維,中鐵的中國盾構機也有登頂計劃,在實現盾構技術世界領先地位后,我們要主動自我加壓、自設目標,加快科技精英的培養,創新十大前端產品、創造十大超前技術,引領掘進機升級方向,在世界掘進機未來的無人區占領更多的技術高點。
第二、突破”卡脖子”關鍵部件保障產業鏈安全。2020年5月10日,國產盾構/TBM主軸承、減速機工業試驗成果發布,我國盾構核心部件國產化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占市場需求80%的地鐵用6-7米級盾構機主軸承“卡脖子”難題已經初步解決,并用于蘇州地鐵項目。還準備了一種特殊的TBM,這種特殊的TBM就是雙結構,我們把盾構里面用到了敞開式的TBM,很多敞開式應付不了破碎地帶,我們把TBM和敞開式結合起來,就是一種雙結構TBM。這是不同形狀的盾構機,有馬蹄形的、三角形的,包括圓形的,地質如果不復雜的話,一個刀盤比多個刀盤更好。
第三、聚集力量能變,突破核心技術。當然核心技術是靠國家技術,也靠各行各業支持,國資委、科技部、工信部統一立項的項目,我們企業承擔了一個比較大的項目,雖然不會制造關鍵部件,但是可以讓制造這個部件的廠家搭載到我們的設備上面。過去咱們都是誰有這個力量誰就去國家立項,但可能出現主機廠不愿意用的情況,但現在國家改變了策略,讓主機廠牽頭,責任是主機廠的,所以必須要全力幫助關鍵部件制造企業把這個任務完成,只要咱們團結一心、舉全國之力、用政策優勢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2014年習總書記到中鐵中鐵裝備視察時提出了“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指示,并強調要“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六年來我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精神,用自主創新和主動求變詮釋了中國盾構經驗;總書記6年前的講話,在今天看來尤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三、中國工程機械要展現新作為
1、中國工程機械面臨的新形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經貿摩擦局勢愈演愈烈,中國海外貿易受限、國際化發展受限、關鍵零部件“卡脖子”、產業鏈安全受到影響。面對這種新的形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到出了,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國內大循環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更加受重視,為工程機械大循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中國工程機械的新變化。變化就是如何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市場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發展戰略也要進行相應轉移和變革,要創造市場,引領需求。要改變打法,不僅僅滿足于客戶需要什么我們才再造什么,而應該是我們先研發一種新產品,再向用戶推廣使用,我們應該引領客戶,創造新的需求。將需求引導供給,變為供給引領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含義我理解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經濟學家也說過如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實現,那我們的經濟不可能復蘇。
3、中國工程機械的新作為。今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正廣東考察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時指出“我們現在遇到了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就是自主創新的自力更生。領會黨中央這樣一個戰略意圖,在這樣的一個大戰略中,找好選準自己的定位,為我們國家的富強,為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做出我們各自的貢獻。”為此,我們一定要遵循總書記講話精神,在今后的發展,第一是要應變局,把握大循環和雙循環;第二是練內功,堅持自主創新;第三是懂戰略,變成制造強國;第四是有作為,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握技術話語權。
4、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工程機械帶來的新課題。今天2月17日我曾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一是建議國家立項進行重大特種裝備研發,不能再發生類似缺乏口罩這樣的事情;二是加大鼓勵制造業轉型升級力度,出臺有關支持政策,主要是第一臺新產品的市場應用政策;三是組織針對性大的協同創新,把制造業的“工業化”思路推廣到其他行業和領域,如“隧道工業化”等等;四是智能化設備研制需要跨界合作。
5、新技術給中國工程機械帶來的新機遇、新市場。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正深度融合。總書記指出智能化是主攻方向,我們應該牢牢抓住這個方向,把我們的產品升級到智能制造層面上去。我們用了6年的時間研發了智能TBM,這是國家963的計劃,國家投入了1500萬,課題現在驗收了,但事情才剛剛開始。現在我們又著手研究智能盾構,少人化和無人化已經開始起步。我認為與隧道相關設備今后的趨勢:一個是智能設備集群ABE,人工智能+區塊鏈+設備群,另一個智能建造是合成ABCDE,即: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設計工法+設備。未來盾構機不僅要應用于地鐵建設,也可以在軍工、礦山等不同領域廣泛應用。我深信,新技術將給中國工程機械帶來無限光明的前景!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